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竞赛中,中国正迎头赶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核物理学家、曾协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探索太空制造的机械工程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神经生物学家、著名的数学家,以及超过六位的人工智能专家——一份离开美国前往中国工作的科研人才名单星光熠熠,且还在不断增长。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统计,自去年年初以来,至少有85位在美国崭露头角或已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全职加入了中国的研究机构,其中超过一半是在2025年完成这一转变的。专家表示,随着白宫削减研究预算并加强对外国人才的审查,而北京则加大对本土创新的投资,这一趋势预计将会扩大。大多数科学家都参与到所谓的“逆向人才外流”中,这引发了人们对美国长期吸引和留住顶尖外国科学家的能力的质疑——这种独特的能力是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公认的科技领导者的基石。
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华盛顿和北京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智能军事硬件等塑造未来产业领域的竞争。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找吸引国际优秀科学家的途径,包括那些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和其他国家攻读高级学位的数千名中国研究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美国科学技术的先驱和领导者。随着美国对中国保持严格的技术管制,以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日益将国家的创新能力视为实现经济安全的唯一途径,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关键。现在,随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府推动大幅削减联邦研究预算,加强对研究的政府监管,大幅提高专业外国工人H1-B签证的价格,并利用联邦资金作为对抗大学的筹码,这项任务正在得到加强。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宇在今年早些时候访问中国大学时对CNN表示,中国大学将美国的变化视为“特朗普送来的一份礼物”,这将有助于他们招聘更多和更高素质的人才。谢宇说:“你将会看到在中国各个不同领域涌现出新的、得到加强和改进的研究项目和培训项目。”
中国东部一位专注于为商业领域(包括半导体行业)招聘海外技术专家的猎头告诉CNN,美国的变化可能会增加对其专门负责的政府支持的资助项目的申请。美国国会准备否决特朗普政府为即将到来的财政年度提出的一些最激烈的研究经费削减。但近几个月来,在科学领域撤资和重塑科学的举动——以及对申请签证的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日益严格的审查——已经影响了学术实验室,并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持久的不确定性。对于与中国有联系的研究人员来说,担忧和焦虑尤其严重,长期以来,中国向美国输送的科学和工程博士生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
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学生的签证作为贸易谈判的筹码。7月,议员们呼吁恢复“中国倡议”,这是一项极具争议的美国国家安全计划,该计划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启动,后来因担心它助长了对华裔学者的怀疑和偏见而被取消。近年来,随着中国自身在科学领域的能力和雄心不断提高,中国欢迎了越来越多的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学者。最近的一些举措很可能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中。但是,总而言之,美国目前的转变可能为中国机构带来更重要的机遇。中国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报纸社论显示了北京如何看待这一机遇,为那些受到“某些西方国家”“鲁莽干涉”的中国和华裔学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港”和“卓越平台”。
“竭尽全力”
知情人士告诉CNN,在中国大学内部,对当前局势的大部分反应都在幕后进行,各大学都在谨慎地联系,以吸引美国的科研人员加入。吕武元是一位蛋白质化学家,在2020年加入上海著名复旦大学之前,曾是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告诉CNN,来自海外的求职者人数“明显激增”。吕武元说:“我知道中国大学正竭尽全力,积极利用这一机会,将其视为来自一个‘假想’对手的礼物。”他补充说,海外受过教育的科学家返回中国已经是一种“强劲的趋势,也许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北京清华大学统计学讲席教授刘军于2024年因家庭原因决定回国,并在今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后担任新职务。他表示,鉴于美国的变化,并没有“系统性的尝试”。相反,像他所在的部门这样的个别部门“绝对喜欢利用这些机会”,通过联系同事和利用会议来传播他们正在建设部门的信息。一些招聘工作在网上可见。今年早些时候,武汉大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帖子,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申请”教授职位。随附的薪酬方案显示,那些专注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或网络安全的人可以从学校的专项研究基金中获得最多的收入,并承诺匹配高达300万元人民币(超过40万美元)的国家拨款。此类优惠,包括优先获得研究经费、奖金、住房补贴和家庭支持等,每年都由中国各地的大学推广,并且通常与中央政府为来自海外的“杰出青年人才”提供的资金挂钩。该计划是中国完善的资助和招聘计划网络的一部分,在中国被视为享有盛誉的奖项,专家表示,这些奖项通常对国内和海外研究人员开放。并非所有计划都专注于学术界。“启明计划”旨在将顶尖研究人员注入中国的商业科技领域,根据CNN审查的招聘帖子以及对该计划的两名招聘人员的采访,该计划通常要求申请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工作经验。
其中一位猎头告诉CNN,由于美国限制了关键技术的出口,使得芯片制造业本已强大的江苏省面临着创新压力,因此拥有半导体经验的专业人士是他所在省份的重点关注对象。“自从美国‘卡我们脖子’以来,现在每个人(都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在集成电路领域没有地域界限——每个人都需要它,”这位猎头说,他的招聘对象通常来自欧洲,因为他自己的人脉关系。由于其工作的敏感性,他要求不要在本文中使用他的名字。他补充说,在未来的一年里,重点可能还会转移到包括“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和精密测量方面”。
中国政府还在扩大研究人员来华的途径。据江苏猎头称,“启明计划”在夏季举行了一轮额外的招募,专门针对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人才,他称此举为“前所未有”。上个月,官员们宣布他们将推出一个新的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签证类别,名为“K签证”,于10月1日生效。7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为海外“杰出青年人才”提供研究经费的项目额外开放了一轮申请,这是在年初的常规年度招募之外。
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将中国吸引人才的计划视为一种威胁,联邦调查局称其为窃取外国技术以推进中国政府和军事目标的努力的一部分。中国的“千人计划”(专家表示,该计划通常导致教授在中国担任兼职或研究职位,而不是搬迁)近年来至少在名义上已逐步取消,此前参与者面临来自美国的强烈审查,包括作为“中国倡议”的目标。
“国家兴旺”
中国的长期努力,旨在留住和招募人才,也得益于另一个因素:中国自身的经济崛起及其日益增长的科学实力。复旦大学蛋白质化学家吕武元见证了这一转变。他说,当他在1989年决定继续在美国攻读研究生时,中国“贫穷、资源匮乏,科技落后”。他说:“如果当时我留在中国,我就不会有同样的机会成长为一名学术研究人员,为此我永远感谢我所接纳的国家。”
但自那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政府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根据最新的经合组织数据,2023年,中国在研发上的支出超过7800亿美元,而美国约为8230亿美元,衡量的是总国内支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去年夏天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中,在北京对一群学者、顶尖科学家和高级官员说:“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时,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习近平誓言,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一个在科学技术上“强大”和自力更生的国家。这些努力已经开始取得成效。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去年带回了世界上第一批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量子通信以及高超音速导弹等军事技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今年早些时候,一家鲜为人知的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推出了一款聊天机器人,震惊了硅谷,该公司表示,该聊天机器人能够以OpenAI的o1模型的一小部分成本大致匹配其性能。
根据《自然》指数,如今,中国科学家在高质量的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比美国同行更多,而中国大学也跻身世界前50名之列。即便如此,专家表示,中国要赶上美国,成为一个卓越的科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研发努力可能会受到自身经济放缓的影响。一些人还指出,执政的共产党对工业和学术界的控制,与为美国科学奠定基础的氛围截然不同。专家表示,当涉及到科学家想要生活和抚养家庭的地方时,中国更广泛的限制性政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是一个因素。这些数字证实了这一点。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和工程统计中心的数据,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美国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毕业生中,超过83%的人在2023年仍然居住在美国。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没有中国背景的科学家来说,搬迁到一个没有中文技能就很难适应的国家也是一个挑战。在一个日益民族主义的中国,也有一些针对被认为亲美的科学家,或者那些在中国出生、在国外发展事业然后回国的科学家的社交媒体强烈反对的例子。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于洪涛是中国第一所公立私立研究型大学,他说,即使在研究人员担心美国科学未来的时刻,那些有兴趣加入他的学校的教师的人也应该仔细考虑。于洪涛曾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了20年,他说:“如果这是一个仅仅基于负面因素的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只是想逃离(美国的情况),而不是将中国视为一个机会,我不会鼓励他们来。”他指出,在中国担任职位的人也面临挑战,包括文化差异和拨款方式的不同。但接受CNN采访的多位科学家和专家强调,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是一个他们可以继续安心工作并获得充足资金的地方。他们说,美国的变化可能会改变目前的动态。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哈佛大学工作35年后于2022年退休,并在清华大学担任全职职位。他说:“如果美国大学继续以他们一直以来的速度提供资金……中国仍然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赶上同样的水平。”“但是,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他们失去了最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中国,而是欧洲和其他国家。这对于美国大学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
“目光短浅的政策”
搬迁到中国的科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理由——离年迈的父母更近,对新的职业生涯感兴趣,想要为教育新一代做出贡献。研究界的许多人强调,他们不认为科学是一场零和竞争,而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在国际合作中蓬勃发展。西湖大学的于洪涛说:“在医学上,当你找到一种治疗方法时,它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治疗方法。”他补充说,即便如此,像科学家在哪里工作这样的“非政治决定”现在也可能“被认为是政治性的”。
这是因为华盛顿和北京日益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的转变影响了全球创新中心与其最大的外国研究人员来源地之间的关系。著名数学家张益唐自1985年以来一直在美国发展事业,他在最近接受国家支持的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他今年加入中国南方中山大学的决定是受到美中关系恶化的推动。他说:“我们在美国的许多中国学者和教授已经回国,还有更多的人正在考虑回国。”
从合作转向竞争的最明显的例子是2018年启动的“中国倡议”,该倡议调查了大学所谓的知识产权盗窃行为,包括联邦资助的研究人员是否妥善披露了与中国机构的联系。虽然调查导致了一些定罪,但许多指控最终被撤销,这项倡议——该倡议被比作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时代的“红色恐慌”——于2022年被废除。7月22日,美国大学1000多名教职员工和研究人员签署的一封信警告说,不要恢复立法者提出的该计划,称其“比他们实施的任何‘人才计划’都更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招聘目标”。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谢宇及其合作者在2023年进行的研究,在“中国倡议”实施后,美国华裔科学家的离职人数增加了75%,其中三分之二的离职科学家搬到了中国。在调查之后离开的人中,包括复旦大学的蛋白质化学家吕武元,他在马里兰大学工作了20年,专注于癌症和传染病,之后担任了现在的职位。他向CNN讲述了他的研究与中国的关系多年来如何被视为有助于他的大学的声誉,以及他自己的研究——直到它们成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调查的重点。吕武元说,他在中国的工作与他的联邦资金没有冲突。现在,在国立卫生研究院调查之后,吕武元自愿从他在马里兰大学超过20年的职业生涯中退休,他担心双方科学家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会进一步崩溃。他说:“毫无疑问,现任政府的短视政策有效地扼杀了美中在科学领域的互惠互利合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政策所煽动的不可弥补的和自我造成的损害可能对美国的伤害远大于对中国的伤害,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和自信地崛起为科技强国。”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50
原因:
文章主要描述了中国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同时提到了中国政府为吸引人才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尽管也提到了潜在的挑战,但整体基调是积极的,突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
原文地址:In the race to attract the world’s smartest minds, China is gaining on the US
新闻日期: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