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份的通货紧缩有所缓解,但改善速度未能阻止自1970年代末市场改革以来最长的全国范围内的价格下跌。
工厂出厂价格在8月份下滑2.9%后,同比下降2.3%,与预期一致,这是连续第36个月下降。生产者价格通缩连续第二个月放缓,但按月计算仍然疲软。
在消费需求压力下,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0.3%,低于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值-0.2%。剔除食品和能源等波动项目的核心CPI上升至1%,创19个月新高。
摩根士丹利预计,在核心CPI和生产者价格受益于有利的统计效应之后,第四季度二者的比较基数将“从顺风转为逆风”。
中国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需求和供应的改善稳定了煤炭开采和太阳能设备等一些行业的价格。”
市场对数据的反应相对平淡,中国在岸股票的沪深300指数几乎没有变化。在美国官员暗示贸易紧张局势将缓解后,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约1%,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
自疫情结束以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深陷通货紧缩,房地产市场崩盘加剧了消费需求的疲软。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生产过剩,迫使企业降价求生。
尽管政府试图减缓或阻止制造商之间残酷的价格战和竞争,但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中国GDP平减指数是衡量价格的最广泛指标,已经连续两年多下降,是自1992年开始季度数据以来的最长时期。尽管如此,9月份最新的价格读数表明,由于努力遏制政府所说的“恶性竞争”,一些行业的通货紧缩有所缓解。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转变是否能够持续。
包括钢铁制造商在内的黑色金属行业的价格较上月上涨2.6%,是2023年末以来的最大涨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也录得增长。
经济领域连续九个季度的价格下跌反映了供需之间的不匹配,给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压力,并压低了家庭和政府的收入。花旗集团估计,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维持在-1.3%左右。
中国政府将2025年的官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目标下调至2%左右,为二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即便如此,今年大部分时间里,价格增长接近于零或为负。
中国将于10月20日公布第三季度GDP数据,多数分析师预计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速。前两个季度的强劲表现可能意味着中国将实现5%左右的官方增长目标,本月晚些时候举行的执政的共产党会议可能不会将新的刺激措施提上议程。
荷兰国际集团(ING Bank NV)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Lynn Song)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考虑到第三季度放缓的势头,又一个月的通货紧缩表明,货币政策宽松仍有可能。”
但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最近爆发后,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预计将于本月晚些时候举行会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按兵不动。
“如果谈判进展不顺利,这将为支持市场留下弹药,”彭蔼娆表示。“因此,11月仍然是值得关注的潜在宽松窗口。”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0
原因:
文章主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问题,包括持续的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的疲软、产能过剩等负面因素,以及这些问题对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影响,说明作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有所关注。
原文地址:Chinese Deflation Eases Again Even as Pressure on Prices Lingers
新闻日期: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