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用户数量上规模庞大,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用这些技术。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份新报告显示,截至6月份,中国AI用户已达约5.15亿,自去年12月以来增加了2.66亿。乍看之下,这个数字表明北京为在各行业推广AI以提高生产力所做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
在美中科技竞争中,用户规模正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观察指标。人们常常过分关注领先模型的基准测试,但衡量AI长期影响的最佳方式是看它在经济中普及的速度。中国政府可能将这些数据视为初步胜利,但这仍然未能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究竟是在推动一场经济革命,还仅仅是一场聊天机器人热潮?
在这方面,数据显得较为模糊。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激增,以各种AI助手应用的蓬勃发展为标志,可能源于搜索引擎的匮乏。百度和微软的必应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中国市场。但由于存在“防火墙”以及谷歌的缺席,基本的搜索功能受到限制。最近涌现的免费AI产品很可能填补了这一空白。
OpenAI的ChatGPT在中国无法使用,但该公司上个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该聊天机器人上近一半的查询与“实际指导”或“寻求信息”有关。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消费者也在以类似的方式使用国内的聊天机器人。这可能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但尚不清楚它是否会转化为中国政府希望看到的增长引擎。
微软研究人员在9月份使用专有数据估算了每个国家适龄工作人口中积极使用AI工具的比例,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AI市场”。该团队发现,DeepSeek于1月份推出的推理模型极大地促进了AI的普及。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初创公司被认为刺激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医院对AI的采用。
但仔细观察后发现,这项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这些机构的运营,或者是否提高了生产力,这些问题并不总是那么明确。许多用例可能是出于满足政府绩效指标的愿望。中国一些医学研究人员质疑在医院推广DeepSeek是否“太快、太仓促”。虽然国有企业善于遵循政府指令,但它们并不以擅长新技术整合所需的实验而闻名。
让人们使用或尝试AI是容易的部分,但确保它对利润产生影响则更为棘手。大多数美国公司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OpenAI约70%的收入来自消费者使用ChatGPT。(而且这家硅谷巨头承认,聊天机器人上的大多数查询与工作无关。)这对中国AI市场来说不是好兆头,因为中国AI市场以免费服务为主,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服务越来越难以盈利。
DeepSeek等公司的低成本策略将有助于技术的普及,而开源使得这些工具更容易被开发者和初创企业用于实验。但如果中国希望其采用优势能够持久,就必须确保经济效益。
这不是政府蓝图能够解决的问题。北京专注于推广AI技术,而不是痴迷于通用人工智能,这是明智之举,但用户数量的增长并不等同于持久的经济价值。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Matt Sheehan表示,目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地方政府手头的现金较少,对科技行业的私人投资已经下滑,而且在各行业整合AI的难度也需要时间。
我同意他的预测,即如果中国确实在AI采用方面击败美国,那不会是因为政策指令,而是因为“中国企业家总能想方设法从任何可能的商业机会中榨取一切价值的韧性”。
这场科技竞赛的终点可能还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到达。扩大用户规模对中国来说可能是第一步,但这与扩大实用性不同。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30
原因:
文章主要质疑了中国AI发展的质量和实际经济效益,指出用户增长可能只是“聊天机器人热潮”,而非真正的经济革命。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在AI技术整合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存在的盲目追求政府指标的问题。
原文地址:China’s AI Push Has Scale. But Substance?
 新闻日期: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