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财政部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访华成果寥寥,凸显了德国对华影响力的式微。此次访问除了一些关于继续供应稀土的非约束性承诺外,并未取得太多实质性进展。这是德国新政府上任以来,高级官员的首次访华。

这反映出德国越来越容易受到中国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此次访问也表明,中德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就在几年前,两国还在争夺全球领先出口国的地位。

德国政府面临的形势严峻:这个曾经是其他工业国家榜样的经济体,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萎缩和一个失去增长的年份后,正处于持续的疲软期,其后果可能是长期的。这种发展也影响了地缘政治格局。尽管有欧盟的支持,德国仍难以在一个由其两个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主导的秩序中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在北京持续受到来自华盛顿的压力下,它正以越来越大的决心追求其战略和经济目标,这在双边关系和G20等论坛中都显而易见。

欧洲改革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只要欧洲如此依赖中国,德国政府希望避免冲突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通过这种争取时间的策略,降低风险的进展是否足够快。”

对克林拜尔此行的期望本来就不高。他的主要任务是缓和紧张局势,此前外交部长因日程安排问题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访问。此前,他曾批评北京对台湾的“侵略行为”。

克林拜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受到了友好的接待,但也收到了明确的信息。该大学副校长方方教授请求观众“为德国副总理热烈鼓掌。您是德国对华政策中理性的声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德两国已同意深化经济和金融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媒体表达了积极看法。《环球时报》评论称,此次访问是“恢复高级别制度化对话的重要一步,旨在稳定双边关系,并引导新一届德国政府采取更务实的对华路线”。

除了缓和关系外,克林拜尔此行的另一个目标是中国承诺确保关键原材料的“可靠供应和可靠的供应链”,并提出与北京建立直接对话渠道。尽管这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德国除了“提醒”北京遵守这些承诺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到目前为止,德国几乎没有采取反制措施的手段。虽然设立了一个原材料基金,以扩大关键矿产的供应链,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一由上届政府发起的工具尚未实施任何项目,而且其约10亿欧元的规模相对较小。

与此同时,由于北京一度限制此类矿产的出口,德国工业所遭受的附带损害清楚地表明了其脆弱性。克林拜尔对其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会晤的描述也表明,欧洲可能会落后。

克林拜尔说:“我明确表示,如有必要,欧洲层面将做出决定,以更有力地保护我们的市场。最终,欧洲人,我们德国人,不能成为傻瓜。”

德国外交政策试图在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采取伙伴关系和竞争之间的中间路线。然而,这样的立场意味着不再能像以前那样与华盛顿或北京平起平坐。

尽管经济规模庞大,但欧盟的表现也不够自信。布鲁塞尔的代表经常发现自己扮演着向中国对话者恳求的角色,而不是从强势地位进行谈判。据熟悉该战略的人士称,北京反过来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让步来分化成员国。

虽然欧盟正在采取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等更严厉的手段,但它不愿使用更严厉的工具——例如反胁迫工具(ACI),这将赋予欧盟委员会广泛的权力来应对不公平行为。

在关键基础设施方面,德国划清了明确的界限。已经安装在电信网络中的关键组件应在2029年之前更换,总理默茨已宣布,此类技术将不再用于未来的6G网络。据熟悉会谈的人士称,中国代表在克林拜尔访问期间提出了这个问题。

除了关于关键原材料的讨论外,副总理还谈到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据熟悉会谈的人士称,在与国家主席的亲密顾问的谈话中,他表示中国可以实现特朗普未能实现的目标——即促使莫斯科结束战争。

在台湾问题上,克林拜尔也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尽管是以一种外交方式。他在被问及时重申了柏林的“一个中国政策”,但对可能发生的“军事升级”表示担忧,并警告说,这样的举动“将改变一切”。

副总理在北京以友好的气氛告别,为外交部长韦德普尔今年晚些时候的访问铺平了道路。此后,总理默茨也可能与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尽管如此,克林拜尔的访问表明,两国领导人之间今天已不再存在平起平坐的关系。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主要描述了德国对华影响力的减弱,以及在与中国经济竞争中的劣势,暗示德国在对华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中国试图分化欧盟成员国,以及德国对中国技术在关键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的担忧,表达了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总体负面情绪较强。

原文地址:Klingbeils China-Reise zeigt Berlins schwindenden Einfluss
新闻日期:2025-11-21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