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拟海外产能翻番以应对关税挑战”

依据新能源投资顾问公司(BNEF)的一份最新报告揭示,为抵御惩罚性进口关税并满足新兴市场旺盛需求,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计划显著扩大其海外市场全制程制造能力。长久以来,出口和分解组装方式——即主要在华生产零部件后再输出至海外组装车辆——一直是中国汽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策略。

但随着欧盟、北美以及土耳其等地区开始实施贸易保护性关税政策,中国厂商正在迅速加大对全制程工厂的投资建设力度。BNEF分析指出:“随着中国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趋于饱和,并且国内竞争加剧和产能过剩推动了中资汽车品牌寻求海外新市场的发展。”目前数据显示,中国制造商已在9个国家部署并投入运营了全制程制造厂,年产能达到了120万辆车辆。

若计划中的项目都按期执行,则预计到2026年,中国车企在海外的全制程生产规模将增至近300万辆,较当前水平增加一倍多。全制程制造包含汽车生产的四大关键环节:冲压、焊接、喷漆和最终装配,相比分解组装方式,其资本投入较高,但产能产出能力更强。

特别提及了比亚迪(BYD)等国内知名品牌,以及长城、长安、一汽集团、广汽集团的成员企业,它们从2023年至2023年8月宣布了一系列海外工厂扩建或新建项目。项目目标集中于泰国、印尼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亦覆盖东南亚、中亚、拉丁美洲及中东地区,并通过出口与本地生产双轨并行。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在欧洲市场表现活跃,正在建设英国和另一未知地点的新厂,这为其提供了进入欧盟市场的通道。波兰,一个已与中国电池供应商达成合作的国家,亦受到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的青睐,西班牙和意大利也正在考虑进行投资。同时,吉利集团、奇瑞汽车及广汽等企业也在筹划中东地区的工厂建设。

相较之下,海外分解组装业务的增长显得较为缓慢。BNEF报告预计,由中国厂商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共同规划或自建的车辆分解组装厂产能,到2026年将增长至约280万辆,较当前的220万辆有明显提升。

为引导这一波跨海投资潮,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据媒体此前报道指出,在7月时商务部向中国汽车制造商提出,应保护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并优先进行分解组装方式的投资,同时在进入存在地缘政治风险的国家(如土耳其和印度)时保持谨慎态度。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整体呈现积极的基调,突出中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扩张和竞争力。 
*  **强调增长:** 文章多次提到中国汽车制造商产能翻倍、海外投资蓬勃以及对新兴市场的拓展,这些都是积极的发展趋势。
* **展现实力:**  报道指出中国汽车企业正通过全流程生产来应对保护主义关税,并成功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工厂,展示了中国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 **看好前景:** 文章暗示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将更加国际化,并在电动车领域继续领先全球。
尽管文章中也提及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的一些担忧,但总体而言,文章的着重点是积极的面向,体现了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乐观预期。

原文地址:China Carmakers Set to Double Overseas Capacity to Beat Tariffs
新闻日期:2024-10-23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