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游记》书评

一位日本小说家AYAMASU Chizuko与她的译者Chizuru一同穿梭于台湾的大街小巷。作为在岛屿深厚文化层次有丰富知识的人士,Chizuru负责将两位作家之间的语言隔阂化为通透的桥梁。受官方邀请讲学,Chizuko计划驻留台湾一年,借此机会向日本媒体撰写一系列旅行报告。

这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写作旅程设定——一名作者身在异地,试图以原居民的身份生活,通过友人深入探索当地风情。但来自台湾的小说家杨崇咨(化名Yang Shuang-zi)却将此套框架推进了更为深刻、更具颠覆性的领域。

回到1938年,台湾正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岛上的人民被迫效仿入侵者的生活方式,并对那些选择无视侮辱与不敬的行为感到压力。Chizuko作为访问学者,内心深知有必要抵抗殖民当局的资助旅行目的,同时她亦心向往之欣赏日本移植至岛屿的樱花美景:“确实,皇帝的强制手段让人不适,但樱花无罪。”

那么台湾的殖民居民在面对这些非本地生长的樱花时应该拥有怎样的尊重呢?当Chizuko为Chizuru购买和服或是建议她搬到长崎而非遵循家里的安排嫁人,这是善良之举还是试图植入她对自由的理解呢?

谁比通晓殖民地与侵略者文化的译者更能解答这些问题呢?掌握两者语言及文化精髓的译者,无疑是最清楚殖民统治如何运作的人。这或许解释了杨崇咨为何以层层嵌套翻译为方式呈现《台湾游记》这部作品。

小说中,详尽描述的食物交谈实际上隐喻了Chizuko与Chizuru之间逐渐升温的爱情,这种情感从未被明言表达。不仅如此,该书最终呈现的中文版是Chizuko在返回长崎后的几年间创作,并通过Chizuru和Yang先后翻译成中文的日本小说版本。

书中的多个后记以及从虚构到真实的世界中涉及的众多人物脚注构建了文学上的大合唱,其叙事手法精湛。在杨崇咨的虚构后记中描述如何发现此书的过程令人信服,而现实世界中的译者Lin King也提到了对这一微妙情节的独特洞察:翻译一部台湾小说,声称这原本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并由一位台湾译者转译成中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物行动及事件背景发生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分文本(虚构与真实)被置于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当再次遇见Chizuru时,她已成为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的一名70岁老妇人,书中的层层嵌套翻译变成了一个关于帝国更迭的隐喻。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15
原因:

这篇评论着重探讨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影响,对中国没有直接的正面或负面评价。  
虽然文中提到“帝国主义”,“殖民者”等词语,但主要是在讨论1938年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社会氛围和权力关系,而非批判当下中国。

原文地址:Book Review: ‘Taiwan Travelogue,’ by Yang Shuang-zi
新闻日期:2024-11-15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