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拉丁美洲将迎来两大关键峰会展开重要讨论。首当其冲的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论坛(APEC)与之后即将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这两个平台源自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全球化鼎盛时期的产物,在那时全球设想了更低的贸易壁垒,旨在提升全球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APEC 拟向太平洋沿岸国家推广贸易自由化与共同繁荣理念;而 G20 则关注于增强金融合作以应对金融市场一体化带来的风险。同时,一个并未实现的全球化项目也浮现在记忆中:《自由贸易区美洲协定》(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或称 FTAA)。这项1994年“美国峰会议案”催生的项目意在连结从阿拉斯加至阿根廷南部地区,并将美国与拉丁美洲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千禧年后,华盛顿对贸易的支持迅速消退,《自由贸易区美洲协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欧洲曾有类似的构想,试图与南美国家推动自由贸易,启动了1999年与Mercosur的谈判对话(一个潜在四国集团,包括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力量)。然而至今已过去25年,欧盟与南美的自由贸易关系进展缓慢。随着APEC峰会和即将到来的G20会议的召开,这一区域正在寻求另个贸易伙伴。

在这次峰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主持了一项重要港口项目(Chancay)启用仪式,并将以此为契机前往利马,展示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与贡献。这项现代化港口具备先进自动化设备,将与中国上海建立直接联系,大幅减少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成为一系列由中国企业建设并融资的庞大项目的亮点。

经济现实影响着拉丁美洲的决策。尽管部分右翼领导人如阿根廷总统Javier Milei,在竞选时曾誓言限制与中国的关系(“你会和杀手做生意吗?”),然而实际操作中并未执行承诺,并且阿根廷首次开始将玉米运往中国。同时,阿根廷与中国的50年租约项目也未取消争议。在巴西的东北部地区,China BYD Co. 在关闭的福特汽车工厂基础上建设了一座电动汽车生产厂。

当前经济趋势和现实表明不同国家对与中国关系的态度和参与度。Bloomberg经济学主管Adriana Dupita分析指出,拉丁美洲的主要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与秘鲁可以被称作“新中立者”,而阿根廷与智利则更加倾向于西方政策。就墨西哥而言,在经历了大量中国投资涌入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可能提高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促使制造商无法绕过美国关税,影响了墨西哥的国际贸易合作情况。

面对经济现实和全球格局变化,拉丁美洲国家在中国、欧洲与美国之间的选择将更加谨慎,而中国作为经济合作伙伴的魅力将进一步凸显。尽管欧洲在处理俄罗斯等国潜在冲突时依赖度减弱,美国支持减少,中国依然展现出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60
原因:

文章总体呈现积极看待中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观点,强调了中国对拉美经济的投入和承诺,以及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合作机遇。
例如:
*  描绘了中国在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如Chancay港口、巴西跨国铁路)的雄心壮志。
*   将习近平主席视作“全球化”的倡导者,并对比了美国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
*   强调了中国对拉美经济的吸引力,指出即使部分国家与美国观点相似,也难以摆脱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文章虽有提到一些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面临的问题(如Ecuador水电站),但整体基调还是积极乐观的,赞赏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入和潜力。

原文地址:Snubbed by US and Europe, South America Looks to China
新闻日期:2024-11-16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