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宣布退出中国新疆地区运营

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公司已决定处置其在中国西北部新疆地区的工厂股份,并撤离在这一地区最后的存在。这标志着该跨国企业自12年前进入以来的退场。过去,大众与当地国有企业上海汽车集团共同经营乌鲁木齐的一家组装厂和位于新疆的两座测试赛道,是该地区最大及最显眼的外商存在之一。

此举因新疆区域对主要穆斯林民族群体采取强硬政策而受到人权组织批评。美国以及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已禁止从新疆进口产品,怀疑当地存在强迫劳动现象。中国官方则否认了这类指控,并施压全球企业继续在新疆地区运营。九月份时,商务部甚至开始调查另一家跨国公司PVH(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品牌母公司),是否因不购买新疆产品而采取了歧视措施。

同时,像巴斯夫这样的德国化工巨头也已耗时一年争取中国政府批准,以剥离其在新疆的两家制造合资企业股份。对于大众而言,乌鲁木齐工厂不仅是政治风险点,更是财务负担,因为该工厂原本设计生产汽油动力汽车——而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迅速崛起,目前售出的一半车辆要么是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这样的变化使包括大众集团(旗下品牌有奥迪和保时捷)在内的制造商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1983年至去年间,大众一直是中国市场的领头羊,但今年在汽车销量上已被中国本土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超越。

乌鲁木齐工厂自2019年起即已停止生产,并且被重重保卫、限制外人访问。在本月的一次工作日访查中发现,该工厂内部没有显示出任何活动迹象,成片的工业建筑延绵数百码远都未见动作。

尽管与上海市政府控股的上海汽车集团仍然雇用175名员工处理在新疆最后阶段车辆准备和交货至西部地区经销商事宜,但大众及合作伙伴仍在转移工厂以及测试赛道的持有权给另外一家隶属于上海市政府的检验中心。交易金额没有公开。

出口乌鲁木齐的产品面临挑战:临近的新疆中亚邻国对汽车需求不多;而该工厂距海岸线太远(约1800英里),难以通过海运运输出去。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尤其是来自扩张中的中国本土车企的压力——这些公司同样推出汽油动力与电动车辆,大众已经设法在中部中国建立了一座3000名工程师的中心,专注于电动车开发。

大众表示,计划从2040年起继续与中国合作,并在此期间引入至少8款全新电动汽车至中国市场。这比之前承诺时间提前了10年。

自与上海汽车集团于2012年至2013年间在乌鲁木齐建立合资工厂以来,目标是制造并销售低价格的车辆到西部中国地区。这一过程中也雇佣了不少乌兹别克人等穆斯林群体。此前,在2008至2014年间发生的与新疆主要穆斯林少数民族冲突中,乌兹别克人曾面临来自中国政府的歧视。

自2014年起,中国政府在新疆实施了大规模镇压措施,上百万位乌兹别克人、哈萨克斯坦族等少数群体被送往思想教育营、拘留所或监狱。关联到强迫劳动项目也引发了国际人权组织的批评,并促使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从2021年开始限制新疆进口产品。

关于在乌鲁木齐附近建设测试赛道是否使用了乌兹别克劳工,大众否认有使用强迫劳动的说法;但其去年进行的一次合规审计,虽已注意到保护参与工人隐私的重要性,但仍被国际人权活动家质疑其充分性。从去年二月起,大众表示正在高级谈判阶段决定新疆业务的未来走向。

面对汽油动力汽车销量在中国的持续下滑以及MG车系和上海汽车集团所面临的来自人权运动人士的批评,政府对撤出态度逐渐冷淡。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加快,以及中国本土车企在国际市场的扩张,大众正在寻找其他国家和地区关闭工厂的机会,并且在中国国内及德国也正在考虑类似的行动。

针对出口到新疆的问题,巴斯夫并未立即发表评论;而中国政府外交部并未在当天的简报中对此事做出回应。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尽管文章客观地报道了Volkswagen退出新疆的事件,但其中包含了一些对中国负面情绪的暗示:
* **聚焦人权问题**: 文章着重强调了新疆地区人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西方国家对其所采取的行动。 
* **突出中国政府施压**:  文章提到中国政府对全球企业在新疆地区的经营施加巨大压力,这体现出一种潜在的不公平和强迫的感觉。
* **提及forced labor 的指控**: 文章多次提到“forced labor”的问题,并强调了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暗示着中国劳动力政策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文章虽然客观地报道了事件,但通过选择性的内容呈现以及语言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中国相关问题的担忧和批评。

原文地址:Volkswagen to Exit China’s Xinjiang Region After 12 Years
新闻日期:2024-11-27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