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曾在中国领先多年,如今销量却跌至第16位。
通用汽车曾是中国市场的先驱,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该公司在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并与德国大众汽车争夺销量冠军。但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进入死亡螺旋,今年前11个月的销量下降了42.5%。该公司目前销量排名第16位。其中国业务的惊人崩溃迫使通用汽车本月计提了约50亿美元的利润损失。
这对这家公司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衰落。1996年,通用汽车以3.5亿美元的初始投资进入中国市场,随后建立了一个工厂网络,生产汽车,并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汇回底特律总部。
通用汽车早期的中国高管对市场的独特特征反应灵敏。他们制造了带有大量闪亮镀铬的笨重小型货车,以吸引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这些企业是当时的大客户。他们销售别克汽车,这个在美国已经褪色的品牌在中国仍然具有声望。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民,通用汽车提供了售价仅为5000美元的简陋座椅且没有空调的货车和皮卡。
在许多方面,通用汽车在中国的经历反映了所有外国汽车制造商在这个如今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遭遇。
中国允许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外国汽车制造商进入中国,这只是其公开声明的长期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获取技术并建立自己的全球竞争力产业。政府领导人早期还决心摆脱主要依赖进口汽油的汽车,转而采用由国内能源(如煤炭、太阳能和风能)驱动的电动汽车。
通用汽车的高管们预见到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实力。通用汽车早期负责中国政府政策的主管戴维·图劳斯卡斯在2009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引领这一领域。”
但经过多年的成功,通用汽车发现越来越难以与中国竞争对手竞争或适应电动汽车的兴起。
迫使通用汽车与中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的政府政策意味着,通用汽车最终将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大部分知识传授给了当地竞争对手,而这些竞争对手现在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它。
自2008年以来,北京对大型进口汽车和运动型多用途车征收的总税率超过100%。税率之高使得通用汽车甚至不尝试进口某些车型,如凯迪拉克凯雷德。这款全尺寸SUV在美国的起价为87,595美元,但通过进口代理在中国购买时,包括税费在内,价格为18.6万美元。
在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仅面临13%的税率。
除了对外国汽车制造商实施税收政策外,北京还限制或阻止了对外国公司制造的汽车的政府补贴。部分原因在于,通用汽车在电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的竞争。中国乘用车协会上周宣布,这些车型在11月份合计占中国市场的52.3%,高于1月份的32.8%。
这些快速增长的类别今年在通用汽车的销量中占比不到20%,而其汽油动力汽车的销量则下降了一半。
中国市场的转型速度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快。政府在2017年制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五分之一的汽车将不再使用汽油或柴油。
通用汽车拒绝接受本文的采访。该公司发表声明,表示对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与上海国有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合资,生产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的健康状况持乐观态度。
该公司表示:“通用汽车正与我们的合资伙伴上汽集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合作,以恢复在中国的业务,使其盈利并具有可持续性。”上汽集团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通用汽车早期成功的缔造者是菲利普·F·默托,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层经理,他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农场长大。1973年,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通用汽车学院,这是一所公司赞助的位于密歇根州弗林特的大学,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工作。默托先生曾在一家冲压汽车车身零件的工厂工作。
默托先生在晋升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在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合资谈判团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机会,尽管他不会说中文。当团队的其他成员返回美国时,默托先生留在了上海,负责运营新业务。
中国的汽车市场很小,1998年的销量为40万辆。如今,这个数字是2700万辆。
合资企业的早期成功之一是为企业车队打造的别克GL8豪华小型货车。该车于1999年推出,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空间,但其尺寸又足够小,可以避免被归类为商用车并贴上黄色的挡泥板标签。四分之一世纪后,北京和上海的豪华公寓停车场仍然停放着许多最新的GL8。
接下来是别克君越轿车。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所有权的兴趣日益浓厚。通用汽车的高管们注意到,许多购车者都在雇用司机并坐在后排。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合作,设计了一款后排乘客腿部空间更大的君越车型。
竞争对手的高管们眼睁睁地看着合资企业的成功,并对此感到愤怒。“我对此感到很挣扎,因为我无法说服底特律和奥本山的同事们关注后排,”当时克莱斯勒公司(总部位于密歇根州奥本山)在中国的最高主管比尔·鲁索说。
特别版君越于2006年2月推出,为通用汽车在中国创造了巨额财富。一年后,随着中国车主对燃油经济性和新技术的追求,合资企业推出了君越的汽油电动混合动力版本。
2002年,默托先生安排通用汽车仅支付3100万美元收购了位于中国西南部山区一家默默无闻的中国制造商五菱的34%股份。五菱生产简陋的低价货车。通用汽车在底特律的高管最初对经济型汽车的投资持怀疑态度。在实用型汽车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之后,他们后来将公司在五菱的股份提高到44%。
但在第一辆君越在中国上市之前,以及五菱的潜力才刚刚开始显现之际,默托先生却失业了。他离通用汽车总部7000英里的快速发展且高度自治的帝国,到2005年每天的收入接近200万美元。但该公司的北美业务却在苦苦挣扎,每天亏损约1000万美元。
密歇根州的通用汽车领导人决定从大规模生产中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该公司一个世纪以来成功的秘诀。他们将中国合资企业的汽车设计、采购和其他部门整合到在底特律的相应部门中。
默托先生失去了独立性和大部分权力,并愤而辞职。49岁的他第一次失业,离开了上海,前往肯塔基州的家。默托先生后来曾在上汽集团和一系列中国初创公司短暂工作过,但没有重现他在通用汽车的成功。他拒绝就本文发表评论。
在通用汽车-上汽合资企业,热门车型的步伐开始放缓。
2007年,即君越混合动力车上市的同一年,中国总理温家宝选择了一位前奥迪工程师万钢担任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将在该职位上任职11年,并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指示下,不惜一切代价,监督了中国汽车工业向电动汽车的初步转型。
前福特汽车公司中国高管、现任AlixPartners亚洲汽车咨询主管的斯蒂芬·戴尔表示:“如果你将它与西方政府的反反复复进行比较,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坚定承诺给了企业和投资者前进的信心。”
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通用汽车在2011年决定进口雪佛兰沃蓝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该车是在奥巴马政府的协助下开发的。但中国政府告诉通用汽车,除非通用汽车同意将电动汽车技术转让给上汽集团,如如何制造可以多次充电的强大电池,否则沃蓝达将不符合政府补贴的资格,每辆车最高补贴19,300美元。
通用汽车面临着来自国会的压力,要求其不要分享部分用联邦资金开发的技术。该公司同意将电动汽车技术转让给合资企业,但不包括沃蓝达的技术。结果,该车型没有资格获得中国补贴,注定缺乏竞争力。
此后,通用汽车在对华政策上变得更加谨慎。大众汽车、福特汽车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高管早就警告说,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分享了太多先进技术。通用汽车在美国的高管也开始有同样的担忧。
合资企业开始在中国生产许多汽车,采用的是一种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富裕,以及中国汽车制造商学会制造更好的汽车而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低技术汽车技术。通用汽车将其在巴西和墨西哥业务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调往上海,以取代薪酬更高的美国工程师。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在与通用汽车的技术合作结束后,正在从合资企业撤回中国工程师。上汽集团指派他们开发自己的汽车和小型货车。其中许多上汽集团的汽车后来将直接与合资企业与通用汽车的汽车竞争。
2016年,通用汽车再次尝试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别克Velite。即使电池是在中国制造的,北京也决定阻止对购买者的补贴,因为在中国生产电池的公司LG是韩国公司,却没有提前告知通用汽车。
当疫情在2020年初开始时,通用汽车像大众汽车和其他汽车制造商一样,从中国撤离了几乎所有外国员工及其家属。中国的边境对旅行者关闭。但像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极氪这样的中国汽车初创公司正在大力投资机器人和设计创新。
如今,中国汽车制造商主导着国内市场。上汽集团是通用汽车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来自手机行业的中国民营企业,如比亚迪、小米和华为,构成了更强大的竞争。
上周,通用汽车关闭了其在美国的Cruise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该项目对于该公司在中国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政府正在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快地推动自动驾驶。
通用汽车表示,它不会放弃中国。
今年4月,其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推出了GL8小型货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该车型自199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它仍然是中国最畅销的小型货车。但上汽集团已经推出了一款几乎相同的竞争对手,即迈克萨斯G90。
通用汽车今年开始从美国向中国进口雪佛兰Tahoe全尺寸运动型多用途车。为了避开中国的税收,它正在用更小的发动机取代它们的发动机。
五菱是实用型小型货车和皮卡的制造商,在中国的销量是通用汽车主要品牌的三倍。通用汽车仍然从其44%的投资中获利,但上汽集团是五菱的控股股东,拥有49%的股份。
通用汽车表示,其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夏末的中国销量首次超过了汽油汽车的销量。自7月以来,整体销量逐月增长。该公司表示:“我们的业绩已经开始改善。”
但许多中国人认为,不仅是通用汽车,所有外国汽车制造商都危险地落后了。这里销售的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超过五分之四是中国品牌。
前克莱斯勒高管、现任上海电动汽车顾问的鲁索先生表示:“这不仅仅是通用汽车的问题。外国汽车制造商都对中国公司拥抱创新的能力持有一种居高临下、傲慢的态度。”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揭示了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困境,包括销量大幅下滑、技术转让给中国竞争对手、未能适应电动汽车趋势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复杂性,以及外国企业在华发展面临的挑战,暗示中国在政策上对本土企业的偏袒,但整体上,作者只是在陈述事实,并非带有主观的负面情绪。
原文地址:G.M. Led in China for Years. Here’s How It Ended Up 16th in Sales.
新闻日期: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