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关税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遇阻。

由于新的关税政策使得进口到欧洲的汽车成本增加了高达35%,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降至八个月以来的最低点。据汽车研究机构数据显示,11月份,包括上汽集团名爵在内的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占比为7.4%,低于10月份的8.2%,为三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盟在10月底开始实施额外关税,此前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政府的补贴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提供了不公平的优势。经过数月的谈判未能解决贸易争端后,布鲁塞尔决定在现有10%的进口关税基础上增加新的关税。虽然所有在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包括西方品牌如特斯拉和宝马生产的,都需缴纳关税,但具体税率取决于汽车制造商获得的补贴金额以及是否配合欧盟的调查。名爵的国有母公司上汽集团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关税总额高达45%。名爵曾是欧洲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但最近表现不佳。根据另一家研究公司的数据,名爵上个月的注册量同比下降了58%。

在名爵退步的同时,比亚迪却取得了进展,11月份在欧洲的注册量翻了一番多,达到4796辆。Dataforce分析师Julian Litzinger表示:“比亚迪正在接管市场,而名爵则遭受重大挫折。”他还表示,比亚迪的增长是健康的,近80%的注册量来自私人和车队客户。

中国汽车制造商渴望扩展到全球主要市场,但在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后,在欧洲遇到了阻力。中国海关周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在全球的电动汽车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9%,其中对欧盟的出口量下降了23%。较低的电池成本使中国企业获得了价格优势,但这一问题引发了保护主义情绪,美国和欧盟的官员都在努力保护当地的汽车制造商。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汽车产业雇佣了数十万工人,正艰难地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型。

Litzinger表示,虽然欧盟的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在欧洲市场的扩张势头,但总体而言,其影响比预期的要小。不过,在德国和法国,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在11月份同比减少了一半以上。相比之下,英国不是欧盟成员国,也没有实施关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英国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7%。

电动汽车的转型一度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但在2024年,许多全球市场的转型速度放缓,变得更加不可预测。这导致汽车制造商重新评估其战略,包括车型阵容、工厂选址甚至公司结构。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采取措施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但这些努力需要时间才能成熟。在全球范围内,汽车公司正在寻求分摊成本的方法,以便在昂贵的技术变革中保持竞争力。上周,有消息称,陷入困境的日产汽车正在探索与另一家日本制造商本田汽车的合作,部分原因是为了增强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主要描述了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因关税而遇到的阻力,虽然提到了比亚迪的增长,但整体基调偏向于中国品牌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这反映出作者对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前景持谨慎态度。

原文地址:Chinese EV Makers Hit EU Wall as Tariffs Add to Import Costs
新闻日期:2024-12-23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