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采取了裁员数千人、精简管理层以控制成本的措施。如今,他正寻求扩大收入的途径。周四,投资者首次了解到他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斥资140亿美元收购其陷入困境的香港子公司恒生银行。

据知情人士透露,汇丰银行于9月初向恒生银行董事会提出私有化要约,银行家们在大约四周内促成了汇丰银行数十年来最大的一笔交易。顾问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在整个中秋节假期都在加班,最终三次提高了报价。对于一家在过去十年里一直避免重大交易的银行来说,行政总裁的举动标志着与前任们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汇丰银行已经拥有恒生银行约63%的股份,此次向恒生银行投资者提出以每股155港元的价格进行交易,对该公司的估值为370亿美元。这比恒生银行周三的收盘价溢价30%。

“这是一项为了增长而进行的投资,好吗?”行政总裁在周四的采访中表示,“如果我们可以100%拥有恒生银行,今天它所带来的效益将更加无缝,所以这是一项为了增长而进行的投资。”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汇丰银行内部,关于这笔交易的讨论使用了代号“珍珠”,而恒生银行的高管则使用“紫荆花”(香港区旗上的花朵)来掩盖谈判。由于这些信息尚未公开,因此相关人士要求匿名。虽然双方的谈判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但上个月谈判升温,主要由来自的几位银行家负责处理大部分谈判。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代表均拒绝置评。

自从大约一年前担任行政总裁以来,一直对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持明显的乐观态度,并预测到本十年末,这座中国城市将超过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财富中心。通过此次收购,他正在加倍押注这个特别行政区从疫情时代的封锁中复苏,并看到股票上市和交易活动的复苏,其中大部分是由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推动的。

他的举动也伴随着风险。尽管香港贡献了汇丰银行近三分之一的利润,但近来它已成为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地缘政治冲突的焦点。“在美中之间地缘政治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香港可能会成为附带损害——这项赌注有可能在长期内无法获得回报,”的高级政策主管表示。

还面临着关于交易时机和理由的质疑。就在宣布收购要约的几天前,彭博新闻报道称,汇丰银行采取了罕见的举动,直接介入推动恒生银行剥离不良房地产债务组合,因为该子公司正面临着自19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房地产衰退。截至2025年6月,恒生银行对香港商业地产的信贷减值贷款增至250亿港元(32亿美元),比一年前猛增85%。截至2025年6月,其不良贷款飙升至6.69%。1965年的一场银行业危机促使政府支持当时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5100万港元的价格收购恒生银行。现在,不良贷款问题促使一些人猜测汇丰银行的报价是另一种形式的救援。

凯源资本的董事总经理表示:“虽然私有化可以合理地被视为具有战略意义,但过高的定价将不可避免地让汇丰银行的股东怀疑这是否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还是应监管机构的要求而进行的。汇丰银行应该已经对恒生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了内部了解,因此如果恒生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比宣传的更严重,它将没有任何借口。”

为了在支付交易费用时保持其资本水平,汇丰银行表示,至少在未来三个季度内不会回购股票,这一消息导致该公司股价在伦敦下跌高达7%。阿伯丁集团的投资总监表示,汇丰银行为一项没有产生溢价回报的业务支付了高昂的价格,这在短期内不如继续进行股票回购“有利”。的分析师呼应了的观点。“我们认为,考虑到大多数少数股权由香港和中国散户投资者持有,这可能是一项出于政治动机的交易,而不是出于财务动机的交易,”格林伍德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认为,相对于该业务产生的盈利能力和股本回报率,收购倍数看起来很高。”表示,他认为该银行放弃约8%的市值来进行一项只会增加4%收益的交易毫无意义。

当被问及此举是否本质上是对恒生银行的救助时,行政总裁周四早些时候告诉记者,情况“绝对不是这样”。私有化是“纯粹出于战略考虑而做出的商业决定”,虽然它与监管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和互动”,但他强调该交易的理由纯粹是商业性的。

到目前为止,重大收购一直是汇丰银行的一个痛点。事实证明,2003年收购的交易是一场灾难,因为该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大量接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2002年收购墨西哥国际银行后来使该银行卷入了一项洗钱调查,最终导致汇丰银行向美国当局支付了20亿美元的罚款。2022年,时任汇丰银行首席财务官告诫不要再进行大型并购,称该银行对收购仍然“非常谨慎”。“我敏锐地意识到,大约20年前,我们做了一系列可能没有为股东创造太多价值的事情,”他当时表示。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20
原因:

文章提到香港面临地缘政治风险,且汇丰收购恒生银行可能涉及不良贷款问题,暗示了对香港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一些担忧。

原文地址:HSBC’s Job-Slashing CEO Pivots to $14 Billion Hong Kong Bet
新闻日期:2025-10-10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