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放缓制约巨灾保险选择

中国东南部河姆渡地区的河流和运河是当地重要的生命和社区之源。它们为渔民提供了收入,是孩子们放学后的聚集地,也构成了小镇的景观。但每当雨季来临,这些水道就成了隐患。

“这个地区每年都会发生洪水,”郑先生说,他是一位长期居民,住在离一条河不到一英里的地方。在过去的十五年里,郑先生多次看到洪水威胁到他经营的底层杂货店和他楼上的家。但由于收入“勉强糊口”,并且还要照顾孙子,这位60岁的老人说,搬迁是不可能的。

他曾尝试为自己的财产投保,但没有成功。“保险公司拒绝了我们,因为他们说他们没有机会赚钱,”郑先生说,他要求不透露全名,以免遭到报复。“没有人会承担这样的风险。”

郑先生是数亿中国公民中的一员,他们的家园和生计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岌岌可危。在气候最脆弱的20个地区中,有几个在中国。然而,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是保险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行业估计,只有不到1%的中国家庭拥有房屋保险。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接近90%。

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解决这个差距。瑞士再保险公司估计,过去十年中,中国未投保的损失高达2730亿美元。在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估计损失达1160亿美元之后,官员们才开始认真讨论建立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但进展缓慢,而现在气候变化正在使全球的保险变得更加昂贵。

部分问题在于文化。许多中国人在遇到困难时,传统上依赖政府和家庭成员,而不是基于市场的金融产品。“保险作为一种服务在中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田灵教授说。“如果由中国人自己决定,很少有人会购买巨灾保险。这使得政府别无选择,只能为他们的公民购买保险。”

随着中国政府面临来自公众的压力,要求其采取措施保护人民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个国家的自上而下的经济管理模式正与一个被全球变暖颠覆的保险业发生碰撞。官员们已经开始购买覆盖整个城市和省份的保单。但地方政府资金短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负担的保险范围远远不足,即便气候风险上升导致保费飙升。这项长达十年的计划反而有可能淡化人们的真实风险暴露程度,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地区表面上已经受到私人市场的保障,从而更难以在危机时期动用国家资金。

2014年,宁波市政府介入,为像郑先生这样的居民购买了全市范围的巨灾保险。此前一年,一场台风给该市造成了严重破坏,促使数千人抱怨他们认为不足的救灾援助。这是后来覆盖74个城市和15个省份的数千万人的巨灾保险计划的首次尝试之一。

与郑先生自己购买保险的失败尝试不同,保险公司发现宁波政府是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客户。据知情人士透露,参与的保险公司已经降低了价格,以便政府能够负担得起,因为这个计划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宁波官员在2021年签署的三年期保单的年度保费上获得了数百万人民币的折扣,尽管最初的较高价格是根据该市不断增长的气候风险,使用科学模型计算得出的。

据中国一家顶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称,巨灾保险在宁波并不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这位高管表示:“我们不是为了经济回报。”由于他们未被授权接受媒体采访,故要求匿名。在为政府服务时,“政治考量高于一切。”

宁波市政府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没有回应有关巨灾保险计划的问题。

对于支持中国保险公司的外国投资者来说,存在潜在的风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为包括河北、四川和浙江等其他省份承保了巨灾风险。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河南省政府出售了保单,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支持科技中心深圳的公司之一。这三家公司都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例如,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花旗集团和贝莱德分别持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1%和6%的股份。

中国保险公司没有公布详细的利润细分,以确定这些政府交易对他们的利润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但他们在2015年在宁波的经历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根据该保险公司、宁波大学和当地政府在2022年进行的一项分析,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财团当年因一系列灾难损失了约2亿元人民币。作者指出,这些灾难使该计划“面临破产风险”,并“对未来的责任发出了警报”。然而,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与保险公司达成了类似的协议,覆盖更长的时间。

中国精算师协会主席王和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的巨灾保险问题。他说,如果没有更广泛的公共资助机制来支持灾后社区,正在进行的当地试点是不可持续的。“巨灾风险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王和说。他对中国缺乏对这种“公共性质”的理解,导致了“将这项工作简单地委托给保险业的做法,而保险业没有能力承担全部责任。”

如果没有更广泛的保护体系,像郑先生这样的洪水受害者就没有多少追索权。2015年,在宁波启动巨灾保险计划后,这位店主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笔赔付。那是1000元人民币(140美元),尽管洪水摧毁了价值数千元人民币的瓶装水、零食和牙刷等日常必需品,这些他再也卖不出去了。

宁波位于上海以南约150英里处,是一片拥有历史遗迹和现代摩天大楼的土地。这座拥有7000年历史的城市的大部分繁荣归功于中国东海,它曾帮助宁波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据一席之地,并继续使其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但这个繁华的沿海地区也是自然灾害的磁场。这个拥有近1000万人口的城市在过去二十年中遭受了40多次风暴的袭击。

虽然2015年的首次赔付让出售保单的保险公司陷入亏损,但政府对居民获得的7800万元人民币感到满意。这几乎是政府在保费上的支出的两倍。表面上的成功说服了官员们将为期一年的试点项目转为为期三年的协议。这也使宁波成为如何部署巨灾保险的典范。来自中国各地的官员蜂拥至该市,学习如何在自己的家乡复制该计划。

但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都面临着与宁波相同的困境。他们负债数万亿元人民币,并正在努力应对经济放缓,中国政府增加了巨额债务。当灾难发生时,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发放;即使投资于保险单也可能捉襟见肘。2021年,当中国中部河南省遭受创纪录的暴雨袭击,造成近400人死亡时,救济支出在几天内飙升至数百亿元人民币。中国去年表示,将发行特别国债,为未来的灾难筹集资金。

中央政府通常会在一个地区遭受破坏性天气袭击后分配救济资金,但有多少资金能下放到各个家庭,取决于地方政府如何决定这笔资金的用途。中国最高领导人本月表示,国家将在2025年增加公共借贷和支出,但官员们迄今一直不愿直接发放现金或大幅扩大社会安全网。国家主席习近平已警告不要陷入“福利主义”或“养懒人”的陷阱。

所有这些都使得巨灾保险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由于它们防范极端风险,保费也很高,而且随着再保险公司为更高的气候损失做准备,保费正在迅速上涨。世界银行估计,到本十年末,中国将因全球变暖加剧的自然灾害而损失高达2.3%的经济产出。

“宁波模式”——正如中国共产党喉舌《人民日报》所称的保险计划——被认为是双赢的答案,因为它利用私营部门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并且无需处理政府繁文缛节即可更快地付款。但它也有一些不太吸引人的特点。与传统的保险不同,传统的保险赔付与实际损失相称,宁波的“参数保险”政策只在达到某些阈值时才提供赔偿。例如,如果触发条件要求洪水达到7.8英寸,那么被7英寸洪水淹没的房屋可能不符合赔付要求。

每次赔付也有上限。如果他们的房屋倒塌,一个家庭在一年内最多只能获得10000元人民币的赔偿。宁波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数万元人民币。自该计划启动以来,符合条件的家庭平均每年获得的赔偿不到5000元人民币,不到该市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1%。

宁波计划背后的保险公司已经逐步提高了赔付上限,但他们能走多远取决于政府在保费上能负担多少。宁波是中国第二繁忙的货运港口和价值720亿美元的石化产业所在地,这有助于它比许多邻近地区更好地应对中国的经济困境。即便如此,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地官员拒绝了一项将当前三年期保单转为五年期安排的非正式提议,这主要是由于担心政府长期承诺该计划的能力。

近年来,政府还在保单中增加了一些可能在西方无法接受的条款。从2021年开始,参与的保险公司被要求将一部分承保利润转入宁波的救灾基金,如果该市在其服务期间避免重大损失。再加上提高赔偿水平的推动,迫使保险公司即使在好年景也只能以微薄的利润运营。

保险经纪公司韦莱韬悦亚太区气候业务主管克里斯托弗·奥说,这种做法“在商业市场中并不广泛使用”。但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赔付额超过他们收取的保费,保险公司可以动用救灾基金,奥说,这种安排也可能有助于分散他们的风险,并减少年复一年利润和损失的波动。

为了控制气候引起的损失,宁波已经改进了台风预警系统,并将一些居民迁出了洪泛区。

但保险计划仍然只是该市保护措施中的一个表面文章。总而言之,它每年为自然灾害提供最高5亿元人民币的保障。202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估计,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增加宁波所在的浙江省超级台风的频率,平均每八年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政府资助保险的初衷是最终转化为更强大的私人市场。理论上,随着公共计划的受益者越来越熟悉保险的概念,他们将开始购买自己的保单。然而,在2022年的分析中,只有不到40%的宁波居民表示有兴趣购买自己的巨灾保险。

中国保险学会执行主任王绪瑾表示,未来几年,地方政府仍将是中国巨灾保险的驱动力。他说,要使地方政府的保费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一种方法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该计划,将风险分散到具有不同气候风险的广大地区。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一些较贫困的地方政府根本没有闲钱。其次,也很难说服低风险地区的官员与那些风险较高的地区分摊费用。

武汉大学的田灵说,中央政府内部曾试图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巨灾保险计划。但所有的谈判都没有结果。“讨论总是回到一个问题,”她说。“谁来买单?”

中国精算师协会的王和说,他已经得出结论,只有一个解决方案。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系”,为全国设立一个由中央政府和其他金融工具(如债券)资助的救灾基金。

在此之前,中国官员急于指出不断增长的保险计划,以此证明他们正在采取行动。宁波政府已将其称为经济的“减震器”,这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稳定。在宁波的运河边郊区石桥,一位姓林的裁缝感到安慰的是,国家至少在努力解决持续的洪水问题。

像郑先生一样,她在2022年家中被齐腰深的水淹没,浸泡了她计划出售的一批新的太阳能热水器后,也收到了1000元人民币的保险赔付。“1000元人民币远不足以弥补我的损失,”她说。“但这总比没有好。”


分析大模型:gemma2
得分:-40
原因:

文章揭示了中国巨灾保险体系的诸多问题,包括覆盖率低、政府主导、赔付不足、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等,暗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的不足。

原文地址:China's Economic Slowdown Limits Catastrophe Insurance Options
新闻日期:2024-12-18

Verified by MonsterInsights